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龙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云龙天池保护区:两个共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2021-02-23 14:17
来源:
【打印文本】
分享到:

云龙大浪坝,风柔景美生态好,正在成为云龙为外界所熟知的旅游热门地。大浪坝生态与经济良好发展的局面,是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以下简称天池保护局)将保护区建设成展示自然资源保护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窗口的生动写照。

据介绍,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天池保护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同保护生态、共享绿色发展”为主题,重点抓好保护区周边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团结,促进各民族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在大浪坝开展生态旅游示范社区建设,发展农家乐、民宿做好旅游服务;在八子地社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社区建设,扶持社区群众发展百合种植产业;在老贵老姆社区开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示范社区建设,捐赠太阳能热水器、电磁炉开展能源替代、指导群众科学种植白芸豆,减少森林资源消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以点带面,促进少数民族职工共同发展。为使少数民族职工走共同奋斗、共同繁荣的致富道路,鼓励动员专业管护员注册成立了天池源宝种养殖专业合作,对外销售蜂蜜、火腿、菌子、松子等社区生态产品,走以专业管护员带动护林员、护林员带动当地社区的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社区共管共建共享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天池保护区周边居住着白族、汉族、彝族和傈僳族人民27763人,涉及5个乡镇,21个村委会,71个村民小组。保护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社区工作,村民在保护区的引导和动员下,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管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区村民从单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承受者变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利益者。

积极争取生态保护公益项目助力社区经济发展。如2019、2020年连续实施的蚂蚁森林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云龙县滇金丝猴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项目,在保护区龙马山片与天池片之间共植树造林4500多亩,累计发放人工工资170多万元,改善了滇金丝猴生境又增加了保护区周边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收入。通过项目的实施,一方面让周边的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到生态建设过程当中,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参与造林、后期管护等劳务工作,实现劳务工资和管护工资双收入,真正实现“共同保护生态、共享绿色发展”。

弘扬民族文化积极为生态旅游创造条件。举办了第六届亚洲灵长类会议暨第五届中南半岛灵长类保护研讨会,向来自13个国家的120名专家学者展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歌舞,扩大保护区知名度,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逐渐增多,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但到天池、大浪坝的游客达33893人。生态好了,到天池的游客多了,带动了麦地湾梨、火腿、干菌子、木瓜、松子、蜂蜜等社区产品消费,周边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提高了,更是主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

抓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推动社区发展。通过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工作,全面推动脱贫攻坚挂包帮工作。如今,在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依托大自然的馈赠,天池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及民俗旅游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实现了既保护好绿水青山,又获得“金山银山”的良好成效。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天池保护局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将保护区建设成“展示自然资源保护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窗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研监测成果转化的典范,干部群众绿色发展与志愿者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课堂,社区共建共享与社区民族文化繁荣的载体”。

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3年,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因高原湖泊——云龙天池而得名,是滇金丝猴最南端的家园。保护区总面积14475公顷,由南北不相连的2片组成,2片间隔约11公里,南片为天池片,面积 6630公顷;北片为龙马山片,面积7845公顷。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云南松、红豆杉、滇金丝猴等珍稀动植物以及高原湖泊天池。

(云龙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办 : 尹涵)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主办:云龙县人民政府 | 承办:云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 0872-5523871 传真:0872- 5523812 运维电话: 0872-5523871

滇ICP备05001542号    网站标识码:5329290002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