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龙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云龙县丹梯完小民族文化进校园 各民族学生同跳“蹬窝罗”

发布时间:2021-01-18 11:11
来源:
【打印文本】
分享到:

前言: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展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云龙风采,培树一家亲的云龙示范,谱写中国梦的云龙篇章,宣传报道云龙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创新做法、经验、特色及亮点,讲述云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精彩故事。1月11日至13日,2021年“中华民族一家亲 大美云龙同心梦”媒体采访云龙行活动在大理州云龙县举行。

在为期三天的采访中,记者先后前往云龙县漕涧镇、功果桥镇、诺邓镇,采访了当地小学、非遗传承人、民族医药传承人……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云龙县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我是阿昌好少年,好呀好少年。”1月11日,大理州云龙县仁山丹梯完小校园里,三名穿着阿昌族服饰的小学生,在吉他和架子鼓的伴奏下,用稚嫩真诚的嗓音,边唱边跳这首由阿昌族歌手谱写的歌曲。

 在学校操场上,6个年级的百余名同学,欢快地跳起了阿昌族传统舞蹈《蹬窝罗》。同学们有的穿阿昌族服饰,有的穿白族服饰,有的穿彝族服饰,尽管服装不同,但同学们舞步娴熟、统一整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据了解,丹梯完小前身是始建于民国8年的保国民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一九四九年后更名为丹梯小学(校点),附属于仁山村中心完小,位于特少民族阿昌族的发祥地——仁山腹地。该校主要由汉族、白族、阿昌族等多个民族组成的非寄宿制农村学校,该校现有在校学生155人(学前班25人),少数民族学生136人,其中特少数民族阿昌族学生125人。 

丹梯完小校长何乾芳介绍,结合本地区实际,学校以《快乐阿昌族》校本教材为载体,在课堂活动中有机融入民族团结教育,挖掘和开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据介绍,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藏缅语系缅语支,云龙阿昌族因长期和汉、白杂居,多使用白语或汉语。为了让同学们了解阿昌族的相关历史,在学校文化长廊展板上,生动地展示阿昌族族源发展、阿昌族舞蹈婚俗、节庆活动、民族英雄等传统文化知识。

何乾芳介绍,丹梯完小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以“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为根本任务,以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为重点,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结合民族风俗,建民族特色学校。  

为让少数民族学生“进的来、留得住、学得好、上的去”,该学校积极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方法,结合民族风俗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活动,将民族歌舞《蹬窝罗》、《仁山是我家》、《我是阿昌好少年》等带进校园,邀请阿昌族大刀舞传承人到校进行表演和传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了解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各民族的孩子们玩成一片,参加文化活动十分积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接受力很强。”何乾芳说,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该校选择合适的教材,利用班会、晨会时间,打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学生以《民族常识》教材为主,通过教材的阅读,让学生从《民族常识》读本中了解中华中华民族的构成,掌握了解我国国情。

和完小在同一校区的漕涧镇中心幼儿园,共有白族、彝族、阿昌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小朋友。据悉,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培养民族自豪感,该幼儿园通过教学让他们了解本民族的民族服饰、民族美食、少数民族节日等相关知识,并通过引入白族扎染、白族头饰、霸王鞭等大量手工制作丰富了教室内的区角手工坊。“让孩子们从小就在心灵中塑造我国各民族大统一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何乾芳说。

孙文洁   转载于都市时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主办:云龙县人民政府 | 承办:云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 0872-5523871 传真:0872- 5523812 运维电话: 0872-5523871

滇ICP备05001542号    网站标识码:5329290002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1 号